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4月底,2024年度全國秋糧收購量達3.45億噸,為近年較高水平。秋糧收購從當年的9月中下旬開始至來年4月底結束,占全年糧食收購量的四分之三左右,是全年糧食收購工作的重中之重。這一數據不僅彰顯著我國糧倉的日益豐實,更深刻地折射出中國糧食安全治理體系的重大變革。在筑牢大國糧倉根基、譜寫糧食安全新篇章的征程中,中國正蹄疾步穩、堅實向前。[詳情]
“交個朋友好不好,加個微信唄?”載入AI技術的美女機器人邊說話、邊和參觀者握手,成為第34屆哈爾濱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的“亮眼明星”。17日至21日辦會期間,記者深入探訪展館,與中外客商共同體驗“世界充滿AI”的魔幻之旅。[詳情]
深圳能源疏勒縣200萬千瓦光儲一體化項目(一期)成功并網發電以來,各項調試工作開展順利、穩步推進,進一步促進了疏勒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詳情]
近日,國產開源大模型DeepSeek攜超強深度學習能力與廣闊應用場景,以顛覆性突破震撼亮相,憑借“高性能+低成本”打破技術壁壘,重新定義人工智能邊界,成為國產AI新標桿。山東移動迅速跟進,在省內率先完成DeepSeek全面接入,打造“底層算力+訓推平臺+大模型應用服務”的一站式DeepSeek產品服務體系。[詳情]
“調度指揮中心大屏調試完成”“三大核心生產系統順利完成帶煤聯合調試”“2025年一季度掘進進尺較去年同期增長18.68%”……趙石畔煤礦捷報頻傳。主副立井雙線齊發,千余名建設者穿梭不息,日均運輸物資數以千件。主立井單日高效完成95勾作業,提煤效率實現130%突破!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全體建設者正向著9月聯合試運轉目標全力沖刺。[詳情]
最近,一些北京用戶發現手機上出現了5G-A信號。5G-A可以理解為5G升級版,也被稱為5.5G,是5G到6G的過渡階段。也有用戶發出疑問,5.5G來了,5G是不是要退場了?大可不必擔心,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5G和5G-A將并肩前行,各自在不同領域和場景中發揮重要作用,共同為人們的生產生活貢獻力量。[詳情]
開展草原監測評價工作是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和合理利用的基礎。去年以來,甘肅省在草原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這些成就展現了甘肅省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實際行動和高質量發展。其中,甘肅農業大學草地生態與管理團隊的草原監測評價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詳情]
2022年《“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提出“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和“推動科技賦能文化產業”兩項發展規劃,強調重塑文化產業發展模式,鼓勵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AI虛擬現實等新技術促進文旅產業現代化。省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智慧城市建設背景下長沙市文化旅游的新質技術路徑研究(S202410554330)”課題組研究發現,城市文旅產業發展應基于市場需求,挖掘城市文化內涵,突破發展瓶頸,錨定數字化、智能化和網絡化的數智化發展方向,為城市的全面發展增強經濟活力、注入精神動力。[詳情]
今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對培育具身智能、發展智能機器人等作出一系列部署。伴隨著技術日新月異,機器人走進你我的生活已不再遙遠。本報今天起推出“機器人在身邊”系列報道,關注機器人產業的發展與變化。[詳情]
本次論壇由英國48家集團和中國日報歐洲分社聯合主辦,兩國政治、金融、科技、教育等各界人士近200人出席了此次活動。[詳情]
北京時間2025年5月17日12時12分,我國在東風商業航天創新試驗區使用朱雀二號改進型遙二運載火箭,以“一箭六星”發射方式,成功將“北郵二號”與“北郵三號”衛星發射升空。剛剛回傳的衛星遙測數據顯示,“北郵二號”與“北郵三號”衛星發射升空后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遙測參數正常,太陽翼、天線均展開正常。[詳情]
據介紹,今年的“5·19中國旅游日”,溫州市文旅部門將以“錦繡山河,美好旅程”為主題組織開展系列活動。即日起至5月31日,溫州將以六大“最溫州”特色場景為核心,推出近千場文旅活動及重磅惠民政策,全方位展現“千年商港”的文旅新貌,邀全球游客共赴一場山海浪漫之旅。[詳情]
與大科學裝置近距離接觸,聆聽院士專家講解科學前沿,沉浸式感受神奇的科學現象……5月17日,中國科學院第21屆公眾科學日活動正式啟動。中國科學院院屬單位17日至18日將組織近400場科普活動,為公眾奉上一場精彩紛呈的科學盛宴。[詳情]
逐“光”而行向未來——在“中國光谷”光博會展望“光聯萬物”新圖景
新華社武漢5月17日電 能背在身上的激光工坊、可每秒傳輸1.2TB數據的光纖、會自動對焦的手機熱像儀……5月15日至17日,第二十屆“中國光谷”國際光電子博覽會在湖北武漢舉行,集中亮相的近百項全球光電領域前沿技術創新成果,折射出一束束“光”,正穿透千行百業,點亮多彩生活。[詳情]
在工業4.0的賽道上,傳統自動化生產線正面臨“大腦”與“四肢”協同失靈的困境:固定軌道的AGV只能完成點對點運輸,機械臂困守在單一工位重復動作。而AGV智能復合機器人的出現,猶如為生產線注入了“神經中樞”與“靈活四肢”,讓冰冷的設備開始具備自主決策能力,真正邁向“會思考”的智能制造時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