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上午,由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和國際鐵路聯盟(UIC)共同主辦的第十二屆世界高速鐵路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開幕,來自全球6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政府官員、駐華使節、企業高管、專家學者及國內參會代表共計2000余人出席。[詳情]
7月11日消息,全球首款棉花激光打頂機器人于7月7日在昌吉市榆樹溝鎮亮相,棉花頂芽識別準確率達 98.9%,傷苗率小于3%,作業效率可達每小時6~8畝,是人工作業效率的10倍以上。[詳情]
2025年,美國LDC口腔展的聚光燈下,一副由黑格科技出品,多材料一體打印的活動義齒引發了觀展群眾圍觀。該義齒基于3D打印的DLP技術,使用多種材料,在同一打印過程中實現不同的物理性質,如強度、透明度和色彩,成功實現了更為逼真的牙冠、牙橋及基托的一體化打印。[詳情]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研究人員9日說,他們訓練出一個能利用人工智能(AI)自主完成膽囊切除手術的機器人。這標志著人類向自動化醫療邁出一大步。[詳情]
同一周內,中國機器人上演冰與火之歌——在無錫威孚高科的車間里,全尺寸工業人形機器人“艾德”正扛著6公斤貨物在工廠里疾馳;另一邊在1800公里外的雄安新區里,成功實施了全球首次機器人低軌道衛星(LEO)遠程手術。工業和醫療兩大高壁壘領域,同時迎來了機器人場景落地關鍵突破。[詳情]
2025年7月16日-20日,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簡稱“鏈博會”)將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順義館)啟幕。西門子將以“‘智’鏈全球,助力企業出海新航程”為主題亮相,針對企業出海進程中所面臨的技術、戰略、資金和信息安全等挑戰,帶來覆蓋產品力提升、海外布局、生態建設,以及融資支持等全維度出海方案,助力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構建一流競爭力。[詳情]
這是浙江省首例、全國第二例成功運用國產顯微外科手術機器人人輔助穿支皮瓣血管吻合手術,標志著寧波市第六醫院正式成為全省首家在手顯微外科、脊柱外科、創傷骨科、關節外科四大領域均實現骨科機器人手術全覆蓋的醫院。[詳情]
香港科技大學(港科大)與比亞迪汽車工業有限公司宣布共同成立「香港科技大學-比亞迪具身智能聯合實驗室」,以加速機器人技術、智能制造、自動駕駛及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 EI)等領域的突破性研究。[詳情]
?跨越70天,航行超3萬公里!7月7日下午,比亞迪“深圳號”完成跨洋首航,凱旋深圳小漠國際物流港,成為深圳新能源汽車的又一出海里程碑。7月8日,“深圳號”將馬不停蹄裝載6818輛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駛往歐洲。下半年,隨著比亞迪宋Pro、宋Plus在深汕特別合作區量產,小漠港汽車出口有望迎來井噴。[詳情]
工程師深圳發指令 機器人山東煎牛排 越疆人形機器人實現精準遠程操控
近日,越疆科技的一場特殊演示引發關注:一位工程師在深圳佩戴VR眼鏡并操作控制臺,遠在山東的“Atom”人形機器人同步完成開冰箱、取牛排、下鍋煎制等一系列動作,甚至能在油花飛濺時靈活閃避。[詳情]
華為攜手瑞金醫院開放核心AI病理模型 AI醫療邁入協作新紀元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院附屬瑞金醫院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共同宣布,將其聯合研發的RuiPath病理大模型中的核心視覺基礎框架,此模型包含肺癌、結直腸癌、甲狀腺癌、胃癌、前列腺癌等中國七大高發惡性腫瘤(覆蓋全國每年約90%的新發癌癥病例)的多癌種測試數據集,正式向全球開發者社區開放源代碼。[詳情]
MIT團隊推出首臺芯片級3D打印機,純光固化樹脂技術實現手持打印
7月6日消息,麻省理工學院(MIT)與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聯合開發出了全球首款芯片級3D打印機原型。相關成果已發表于《自然》子刊,團隊下一步將開發可單步全息固化的光子芯片系統。[詳情]
7月4日2025中關村論壇系列活動——北京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人才論壇4日在清華大學舉辦。來自清華大學翟季冬教授團隊的“赤兔(Chitu)——大模型推理引擎”和啟元國家實驗室的“SurveyGo——專業深度研究智能體”亮相發布。[詳情]
從追趕到領跑,中國高鐵以創新為引擎,在神州大地繪就壯麗發展畫卷。即將于2025年7月8 - 11日舉辦的第十二屆世界高速鐵路大會,以“創新發展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恰是中國高鐵發展的生動注腳。[詳情]
“兩區”建設五年來,北京各區堅持以創新為引領,推動制度型開放實現系統性突破。昨日,北京“兩區”建設五周年自貿試驗區專場新聞發布會召開。北京青年報記者從會上獲悉,本市各區聚焦營商環境提升,在產業集聚、平臺建設等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實現多個“全國首創”“全市首創”,為首都高質量發展與國家高水平開放持續注入新動力。[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