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浙江省緊緊圍繞轉型發展、提質增效這一總要求,綜合施策,精準發力,全力推進《中國制造2025浙江行動綱要》,認真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省工業和信息經濟總體呈現出“平穩運行、結構優化、質效雙升”的發展格局。如今,浙江全省上下正在把制造業升級作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突破“高收入之墻”的重要途徑,讓浙江制造在全球高端制造市場占有一席之地,讓“浙江制造”成為浙江經濟的金字招牌。
以“新”引轉型,以“騰”去產能——拉開尋求發展新動能的序幕
只有不斷提高行業標準、準入門檻,淘汰落后產能,才能使中國傳統產業甩下包袱、輕裝上陣。這些年,我省一方面以“騰”去產能,著力淘汰落后供給,通過轉型升級組合拳,加快淘汰和整治落后低端產能和企業。
妥善處置“僵尸企業”。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僵尸企業”處置府院聯動機制,通過“兼并重組、債務重組、破產重整、破產清算”等處置方式,加快“僵尸企業”市場出清。
積極淘汰落后產能。堅持提高標準、自我加壓,注重通過市場機制和法治機制,倒逼落后產能淘汰,化解嚴重過剩產能。
大力整治“低小散”企業。按照“改造提升一批、整合入園一批、合理轉移一批、關停淘汰一批”原則,實施“低小散”塊狀行業整治提升“十百千萬”計劃。據測算,關停淘汰低端落后企業影響全省工業增長1.5個百分點左右,但我省仍然堅決堅定,以主動的減速換來結構調整的空間,以淘汰落后的“減法”換來先進產能的“加法”。
另一方面,我省以“新”引轉型,著力擴大有效供給。
構建萬億產業培育新體系。以重大產業平臺為主載體,充分利用“倒逼騰籠”的空間,采取“一個產業、一個政策、一個規劃、一個協調機構、一系列具體載體”等舉措,大力培育發展信息、時尚、環保、健康、高端裝備制造等高附加值的萬億級新興產業。
打造信息經濟發展新引擎。浙江是國家“兩化”深度融合以及國家信息經濟發展示范區的創建省份。為此,我省率先出臺全國首個加快發展信息經濟政策意見和產業規劃,確立了“一號產業”定位,深入實施信息經濟“雙百工程”(培育百家重點企業、建設百個重大項目),加快建設40個國家級、省級信息產業基地(園區)、12個省級信息經濟發展示范區和10個信息經濟特色小鎮,深化20個智慧城市示范試點,全力推動信息經濟迅猛發展。全省信息化發展指數、“兩化”融合指數在全國排名上升為第三和第二位。
推進三品戰略支撐新優勢。以輕工紡織等傳統優勢產業為重點,系統部署實施消費品工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戰略,大力推進6方面、15項具體舉措,對106家重點企業、188個重點品牌加大政策扶持和服務力度。注重發揮G20杭州峰會效應,選擇一批產業基礎好、品牌知名度高的傳統優勢產品,實施國際對標,加快進口替代。
回望2016,“十三五”開局之年,浙江轉型升級系列組合拳成效漸顯。面對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率先探索的浙江在轉型升級的路上已經“找到了跑道、見到了曙光”,繪出一道漂亮的新舊動能轉換增長曲線。
以“創”強動能,以“融”促升級——尋找制造強國中的浙江坐標
創新是創新者的通行證,是一切產業實現品質飛躍、鑄就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經濟新常態下,創新驅動已成為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最佳路徑。由此,浙江著力推動創新從“追跑跟跑”向“并跑領跑”邁進,加快建設國際化科技、產業創新中心,以創新打造新動能、發展新經濟、創造新供給、催生新需求,形成以創新引領為鮮明特征的供給側新優勢。
實施“萬企創新”。重點建設一批新平臺、突破一批新技術、開發一批新產品、推廣一批新模式、應用一批新管理,引導企業開展全方位創新。建立首臺套產品推廣應用機制,深化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制度。
推動“大眾創業”。積極引導高校系、阿里系、海歸系和浙商系等“創業新四軍”創業創新;開展“浙江好項目·中小微企業創新創業大賽”;實施“個轉企、小升規”專項行動;加快發展一批“眾創空間”。
建設“特色小鎮”。其定位是作為浙江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平臺、打造特色產業生態的新舉措、引進集聚高端要素的新高地、探索新型城市化的新路徑。聚焦信息經濟、高端裝備、時尚產業和歷史經典產業,突出產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經自愿申報和聯席會議審定,規劃建設了63個經信領域的省級特色小鎮。建立了省、市、縣、特色小鎮四級聯動工作機制,根據每個特色小鎮功能定位實行分類指導。加大政策扶持,對如期完成年度規劃目標任務的,省里給予土地指標配套獎勵和財政獎勵。
當前,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正在引發影響深遠的產業變革,形成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和新的經濟增長點。敢為人先的浙江因時而謀,搶先開跑,以加快“兩化”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深入探索,為浙江制造轉型升級打開“智慧之門”。
深化“機器換人”。以“兩化”深度融合為核心,組織實施百項“機器換人”示范項目、20個區域性行業“機器換人”技術改造示范項目,推進“機器換人”從單個企業到塊狀經濟連片發展。制訂《浙江省機器人+行動計劃》,重點圍繞汽車、電梯、家用電器等行業,加快推進關鍵環節、關鍵崗位機器人替代。
推進智能制造。組織實施《浙江省加快推進智能制造發展行動方案》,加快6個省級智能制造示范區、16項省級智能制造新模式試點示范和17項智能制造協同創新試點示范建設。圍繞5種智能制造模式關鍵因素,在全國率先制定發布智能制造評價標準。
推進服務型制造。將服務型制造列入經信領域新產業、新業態指導目錄的重點領域,推廣在線定制、眾籌設計、線上線下融合等銷售生產模式。在鞋服、裝備、裝飾、家電等行業,開展100家省級個性化定制示范試點企業培育,創建84家省級制造業網絡營銷示范企業。去年,在工信部的直接指導下,我省還成功舉辦了首屆世界工業設計大會。
劍指2025,對接國家戰略
一個跨越十年的愿景——《中國制造2025》,宣告中國從國家戰略高度出發,尋找工業4.0時代新的全球定位。“中國制造2025”是中國工業未來階段的發展綱領、頂層設計。政府的諸多行動向市場傳遞出強烈信號,顯示工業轉型將迎來大突破、大提速。
2015年底,省政府正式公開發布《中國制造2025浙江行動綱要》。《綱要》為浙江制造未來10年的發展,規劃了一條現實路徑。2016年初,省經信委便召開省工業轉型升級領導小組會議,研究推進“中國制造2025浙江行動”重點工作。編制和發布“1+X”推進方案,落實部門分工方案。根據《綱要》確定的產業發展重點,制定9個產業發展規劃、11個重點工程實施意見或工作要點、6個配套政策文件,印發《中國制造2025浙江行動綱要》2016年推進工作要點,明確2016年重點工作和職責分工。同時,推動各地發布2025行動計劃。2016年8月18日,寧波正式獲批成為全國首個“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蜚聲海內外的“寧波制造”,由此再扛國家使命——要為制造強國戰略貢獻寧波力量。
2016年,《在工業強縣中開展“中國制造2025浙江行動”試點示范工作方案》傳到各縣市區,通過發揮地方主體作用、創新工作機制、強化政策扶持,推動《綱要》明確的產業發展重點在地方形成典型發展路徑,推動《綱要》提出的11項重點工程在地方落到實處并發揮實效。余杭區、余姚市、諸暨市已列入“中國制造2025浙江行動”縣級試點示范,著力探索一批可借鑒、可推行的工作經驗和典型模式。
以“改”優環境,著力釋放制度紅利
“中國制造2025”所描繪的這幅美好圖景,浙江已先行一步。眼下,一場以“邁向中高端”為目標的產業升級正在浙江大地持續演進。以“改”優環境,著力釋放制度紅利。
按照“定向、定期、精準、有力”原則,我省去年先后出臺兩批共50條降成本政策,全年可為企業減負1000億元以上。去年前三季度,全省規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成本由前年同期的84.8元下降為84.0元,比全國低2.14元;成本費用利潤率6.9%,高于前年同期0.9個百分點。浙江已經成為企業非稅負擔全國最低的省份之一。
與此同時,堅持“自下而上、先簡后全、全省聯網、重在應用”,全面推行以“畝產效益”為核心的企業綜合評價制度。要求所有縣(市、區)合理制定評價指標和評價辦法,規上企業評價必須包括“畝均稅收、畝均工業增加值、單位能耗工業增加值、單位排放工業增加值”4項基本指標。建立經信、統計、環保、國土、稅務等部門涉企大數據平臺,根據綜合評價得分結果,將企業分為ABCD四類,對不同類別企業實施差別化的電價、水價、排污費、城鎮土地使用稅、用地、金融信貸等政策。目前,全省所有縣(市、區)工作開展全覆蓋,所有規上工業企業納入綜合評價全覆蓋。
下一步,我省還將緊緊圍繞制造強省、信息經濟大省建設戰略目標,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以“兩化融合”為基本手段,持續打好轉型升級組合拳,深入推進調結構、增效益各項工作。浙江制造業在實現“由小到大、由內到外”的跨越之后,正在進一步完成“由大到強”的轉變。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