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路養護領域,傳統人工檢測方式面臨效率低、勞動強度大及檢測盲區等諸多挑戰。道路養護工人需頻繁攜帶檢測設備奔波作業,長時間彎腰檢測不僅容易導致身體疲勞,還存在關鍵病害漏檢風險。針對這一行業痛點,成都圭目機器人推出的“道路巡檢機器人”,以創新技術為道路運維帶來全新解決方案。[詳情]
6月30日,百度正式開源文心大模型4.5系列模型,涵蓋47B、3B激活參數的混合專家(MoE)模型,與0.3B參數的稠密型模型等10款模型,并實現預訓練權重和推理代碼的完全開源。目前,文心大模型4.5開源系列已可在飛槳星河社區、HuggingFace等平臺下載部署使用,同時開源模型API服務也可在百度智能云千帆大模型平臺使用。早在今年2月,百度就已預告了文心大模型4.5系列的推出計劃,并明確將于6月30日起正式開源。[詳情]
無人機巡壩、智能“哨兵”站崗!小浪底以數字孿生改寫黃河治沙范式
6月26日早8時,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3條排沙洞噴涌出巨大水流,升騰起白色霧氣。“現在的下泄流量是3000立方米/秒,”小浪底管理中心開發公司綜合部副部長李立剛介紹,目前下泄的基本是清水,預計到7月初開始大量排出黃沙。[詳情]
2025ECD螢石云開發者大會召開 面向碎片化AI場景全面升級
6月26日,以“藍海潮生全域進化”為主題的 2025 ECDC螢石云開發者大會在杭州舉辦。作為全球領先的視覺物聯網云平臺,螢石在過去一年以“AI +視覺能力”為核心驅動力,推出螢石藍海大模型與新一代 AI核心架構 EZVIZ HomePlay OS,同步完成螢石開放平臺升級,在物聯網領域掀起了一場深刻的 AI變革。[詳情]
中國科技進步的世界注腳——從自然指數看中國“十四五”科研成就
在全球科技創新的浪潮中,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為世界科研的重要引擎。最新發布的自然指數2025科研領導者榜單顯示,中國高質量科研產出繼續保持全球第一,并仍在迅速擴大領先優勢。[詳情]
在廣袤的沙漠中,沙丘如同自然界的流動建筑,隨風而變,形態萬千。這些看似靜止的沙堆,實際上蘊含著深刻的流體力學智慧。沙丘的形成和演變過程中,自然選擇優化了其形狀和結構,使其能夠在風的侵蝕和沙粒的流動中找到平衡。這種自然界的減阻藝術,為人類科技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啟示。通過對沙丘減阻特性的研究,科學家們開發出了新的減阻技術,應用于航空航天、汽車制造、建筑設計等領域,極大地提升了人類科技的效率和性能。[詳情]
電,從風中來。風以每秒約7.6米的速度馳騁,百米多高的“大風車”轉動不停。風機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瞬時,“綠電”經“疆電外送”大動脈,源源不斷地輸送到3000多公里以外的華東地區。[詳情]
在位于合肥市經開區的聯寶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聯想集團合肥產業基地)車間內,一條條機械臂精準舞動,平均0.5秒便可下線一臺筆記本電腦;在海爾合肥空調互聯工廠,通過焊前AI預檢、焊中動態調優、焊后智能質檢等工序,空調制造的焊接不良率降至極低。[詳情]
科技創新力量崛起 市場動能持續改善:外資聚焦中國市場結構性機遇
隨著2025年上半年接近尾聲,瑞士百達、高盛、路博邁基金、摩根士丹利等多家外資資管機構相繼發聲,看好中國市場結構性機遇。其中,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消費等板塊成為外資機構熱議的話題。[詳情]
北京中關村科技園房山園,一輛無人駕駛巴士正沿著預定路線平穩行駛,提速、變道、避讓、掉頭……動作“絲滑”。[詳情]
近日,江淮汽車與華為合作打造的豪華新能源轎車尊界S800正式開啟批量投產,引發關注。業內人士認為,這正是中國汽車工業向價值鏈高端邁進的一個縮影,也是汽車行業以開放共贏推動產業融合發展的生動寫照。[詳情]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正在快速演進,深刻改變著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構建企業主導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助力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新賽道”。這為人工智能產業的長遠發展指明了方向。[詳情]
近日,華為常務董事、華為云計算CEO張平安在華為開發者大會上表示,盤古大模型5.5正式發布,自然語言處理(NLP)、計算機視覺(CV)、多模態、預測、科學計算五大基礎模型全面升級。同時,基于CloudMatrix 384超節點的新一代昇騰AI云服務全面上線,為大模型應用提供澎湃算力。[詳情]
朱民:未來18個月 中國將出現超百項“DeepSeek式突破”
6月24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資深專家委員、IMF原副總裁朱民在2025年夏季達沃斯論壇期間表示,得益于龐大的工程師隊伍、產業規模和消費市場,在未來18個月內,中國將出現超過100項類似DeepSeek的突破。這些新的軟件產品“將從根本上改變整個中國經濟的性質和技術特性”。[詳情]
科技“新”潮澎湃 產業發展添翼——南寧科技成果亮相中國科學院百項重大科技成果入桂轉化活動
6月23日、24日,中國科學院百項重大科技成果入桂轉化活動在南寧國際會展中心舉行。65項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120項自治區重大成果與89項重點科技成果同臺亮相,展現出了科技創新的蓬勃活力與無限潛力。[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