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的五力模型仍然是行業戰略分析的基石。對于層出不窮的創業者,做好五力模型分析有助于創業者清晰地察知自己的機會與風險。
傳統光器件是一個門檻不高的行業,這使行業競爭異常激烈。由于技術的擴散和設備投資的減少,小公司和大公司可以生產同樣的一些中低端產品。這使小公司在與大公司的競爭中獲利。問題在于:小公司彼此之間的競爭更加熱烈,由于小公司們面對的幾乎是同樣把質量放在第二位的渠道利基客戶。此外,小公司可以利用技術擴散的機會輕松地拿到大公司優秀的研發成果,這使得行業間的競爭從創新演變到價格競爭。競爭的本意是通過創新擴大技術生產力,可真實的情形卻變成:競爭等于價格。抄襲毀掉了行業的前途。
光器件的供應商都是日本芯片企業,這類企業不多。由于中國公司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從事相同的業務,必然使市場份額更加碎片化。市場的碎片化使任何一個光器件廠商面對上游供應商毫無議價和還手能力。不斷涌現的創業反而增加了日美企業的議價能力。之所以日本企業越來越賺錢,而中國企業越來越不賺錢,道理就在此地。中國企業越多,海外供應商益加有話語權。中國制造的悖論就在于此。因為中國缺乏核心技術。
無論是傳統的電信設備商,運營商,還是互聯網企業,行業競爭的結果已經所剩無幾。過多的供應商和過少的客戶,導致了客戶的議價能力非常強大。客戶可以簡單公平地采用各種技巧獲得超強的購買優勢。客戶甚至可以采用延遲購買的策略導致價格市場接近零利潤洼地。光器件的標準化使客戶可以對品牌有選擇權。事實上鮮有客戶從整個行業共生的意義上有意培植供應鏈關系。由于不對等的先天性,行業上下忘記了共同的危機。客戶的選擇理由一般采取價格+關系+品牌的排序。光器件不是快消品,由于較長的使用壽命,這一產品的迭代一般取決于技術升級。每一輪技術升級,光器件公司都必須脫就層皮:必須投資新產品開發。
光器件的標準化和闊似低進入門檻導致潛在進入者眾多。大多數光器件企業原來從事的是不一樣的業務,由于遇到市場或技術瓶頸,不得不橫向擴展,這使得行業競爭加劇。上一輪的印錢運動至少以十倍的速度加快了行業重復投資。錢能載舟,也能覆舟。正是錢改變了人們的價值觀和做事情的理性。不斷的投資使得光器件行業處于供過于求狀態,通常說產能過剩。即便產能過剩,也沒有人愿意退出,因為其它地方生存的機會渺茫。原本一個好行業因為印錢和創業宣傳變成了一個壞行業。行業不是參與的人越多,就越有創新和進步。關鍵在于參與行業的企業能做什么,通俗地講,核心的市場或核心的技術在哪兒?
光器件行業現在有個很大的隱患,構成了替代型市場,這就是二手模塊或拆機部件。一些公司為在競爭中謀利采用了翻新原料或成品,這使得光器件行業同自身的二手貨開始競爭。這種競爭破壞了新生產的意義和價格均衡。痛楚全在于:客戶即使不接受二手的產品,也認可了二手的價格。由于光器件行業多年來的產能過剩,二手替代品不會消失,只會越來越多。替代的威脅還在于:有太多的巨型代工廠還在凝視著這個原本已經傷痕累累的行業。它們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搶走現有的業務。它們很容易成功,因為不背負行業技術研發的投資和長期命運!
光器件正從一個好行業褪變成一個沒有利潤和吸引力的行業。主要的原因還在于人們只能從事低端重復性業務,鮮有創新。創新必須從芯片(材料或工藝)開始,而芯片業需要巨大的投資。任何創新或創業必須有一個平臺,但中國的高科技平臺早已陳舊。互聯網何以一下子看似創新無盡,那是因為互聯網是一個新平臺,人們稍微掄起一把不一樣的斧子都會被看成創新。光器件要技術創新,恐怕只有資本更多的企業才能勝出,資本更多,平臺更卓越,更有機會。困難在于:一家企業的平臺相對于行業或者整個世界的將來來說,顯得太渺小了。任何一個自認為是天才的人員或天才的企業不可能改造一個沒有多大吸引力的行業。這個不是憑借管理團隊的卓越或一腔決心就可以完成。很多時候人們浪費了漫長的時間和巨大的精力只收獲一個慘淡的結局!人們現在評價某某企業如何偉大,那是因為旅途還沒有接近終點,人們的評論和膜拜還為時過早。真正的問題還在于:人們已經不在乎未來,只在乎今時今日的韶華與風光!
只有在太陽落山以后,人們可以看清光鮮者的背影。宛轉中國,宛如一個又一個即將崩潰的行業!
(審核編輯: 滄海一土)
分享